微信扫一扫
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专利研发的引领者,也是专利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侧。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之一,近年来,湖南大学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建立了“周演”制度,形成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全流程成果转化体系,让高校里的“精”专利变为市场上的“金”专利。
科技成果筛选评估是高质量开展专利创造、转化的基础。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来,持续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完善筛选机制,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
“在具体程序方面,中心编制《科技成果信息采集表》《专利申请成果信息收集表》,收集成果完成人披露的职务科技成果,并公开征集遴选具有产业前瞻性的科技成果。同时会对其中拟申请专利的发明人进行回访,初步评估其成果应用前景。”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建立起“周演”制度,每周邀请初筛成果的发明人面向产业和投资专家演示研究成果,就项目成熟度、产业化路径、商业价值、资源配置方式等展开研讨,筛选出具有市场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的拟转化科技成果。中心进而会对拟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专利分析与导航,提供后续研发方向参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助力专利布局;同时,积极配置资源,推动项目进行中试,根据中试进展辅导团队撰写商业计划书,进一步提供产业化落地建议。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市场转化需求?湖南大学还建立起科技成果精准发布机制,根据专利技术分类、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和资源配置需求,组织各领域专场路演、院士项目产业化研讨会等,邀请适配的行业优秀企业、投融资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或园区来对接需求,畅通学校和市场、资本的对接渠道。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政清院士团队围绕阻尼减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原始创新,形成了结构工程减振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但是初期转化效果不佳。2019年起,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针对陈政清院士团队的阻尼系列技术启动“电涡流阻尼新技术”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按照筛选培育—分析导航—融资谈判—转化落地的模式,提供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2021年10月,通过多轮磋商谈判,由12件授权专利和18项其他技术组成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职务科技成果作价1.0005亿元,与投资人同步向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增资,实现职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湖大模式”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共收集专利成果披露4800余件,转化知识产权479件,运营金额达8.22亿元,以作价投资形式与合作方新设或入股30家科技型公司,孵化了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诺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湖南迈曦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
为了进一步推动专利转化和产业化,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湖南大学将继续完善以技术成熟度、市场应用前景等为主要评价维度的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适当引入外部机构或产业专家参与评估;联动科研管理、发展规划等部门,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工作;按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要求分类,探索重大项目分类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依托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主动凝练研究方向,挖掘应用场景,寻找实施伙伴,为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集合全链条要素资源。(本报记者 王晶)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在实验室“找矿挖宝” 为产业链送“知”输能——湖南大学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编辑:晏如 责任编辑:吕可珂 审校:崔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