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国知局: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政策资讯 / 知识产权 / 正文

微信图片_20221019144549.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国知局: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

转载 刘梦娇2022/12/29 16:59:4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IPRdaily 1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12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发布了《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3.1个百分点。”

12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和《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调查显示,我国专利转移转化总体成效稳中有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中国专利调查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旨在调查分析我国专利创造、保护、运用状况,调查工作迄今已连续开展15年。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聚焦专利转移转化和保护成效等重点,同时紧跟开放许可等新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我国24个省(区、市),涉及1.8万个专利权人,问卷回收率达到82.1%。

调查还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内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0.9%和55.4%,分别较上年提高3.8和0.8个百分点。国内龙头企业专利转移转化能力较强,带动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断提高。

2022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校发明专利许可率为7.9%,其中,普通许可是高校许可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超过六成,达到64.3%。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等措施有效促进了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水平提升。

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许可率为12.1%,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近五年持续上升。针对专利开放许可的调查显示,48.3%的专利权人知晓开放许可制度,有49.6%的专利权人愿意采用开放许可方式,其中高校专利权人这一比例达到9成。开放许可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制度作用正逐步显现。

葛树表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优化,专利权人遭遇过专利侵权比例处于历史低位。2022年,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7%,连续两年低于8%,这一比例低于“十三五”期间10%以上的比例,更是显著低于“十二五”期间最高28.4%的比例。这显示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改善,专利侵权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2022年,我国企业专利权人遭受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72.7%,已连续四年保持在七成以上。企业专利权人在遭遇侵权后采取两种以上措施维权的比例为50.2%,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专利维权能力整体进一步提升。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法院判定赔偿、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超过500万元的比例为7.0%,连续两年位于7%以上。比较来看,“十三五”期间该比例最高为3.1%。调查还显示,有45.3%专利权人了解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知识产权“严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申请人不断拓展海外专利布局,且预期还将保持增长。2022年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预期继续加大海外专利申请力度的比例为8.3%,仅有2.1%预计会减少海外申请。调查也显示,被调查企业中,使用过境外专利的比例是向境外许可或转让过专利比例的2.1倍,我国企业专利引进多、输出少的局面仍然明显。

葛树表示,将进一步围绕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保护成效,继续做好年度专利调查工作,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新闻发布会现场

运用促进司副司长赵梅生在采访中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将专利开放许可纳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重点任务,作为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之一,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专利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许可。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开放许可实施期间专利年费减缴政策,更好激励专利权人积极参与。

加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力度,2022年确定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目前已达8240家。


附图文直播: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曾燕妮主持发布会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 曾燕妮: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在线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改革了新闻发布工作,每月举办新闻发布会,及时介绍知识产权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成就。本次发布会是今年的第12场,也是年度的最后一场,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参与。

今天我们将发布《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和《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先生、运用促进司副司长赵梅生先生、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先生。我是本次发布会的主持人,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曾燕妮。首先请葛树司长发布《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发布《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 葛树: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中国专利调查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旨在调查分析我国专利创造、保护、运用状况。调查工作迄今已连续开展15年,调查数据自2021年起在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状况统计调查。2022年我们聚焦专利转移转化和保护成效等重点,同时紧跟开放许可等新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我国24个省(区、市),涉及1.8万个专利权人,问卷回收率达到82.1%。调查显示,我国专利转移转化总体成效稳中有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

一、我国专利转移转化成效稳中有升。

一是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近五年稳步提高。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二是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同比上升。2022年,国内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0.9%和55.4%,分别较上年提高3.8和0.8个百分点。国内龙头企业专利转移转化能力较强,带动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断提高。

三是高校发明专利转移转化水平较上年提升。2022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校发明专利许可率为7.9%,其中,普通许可是高校许可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超过六成,达到64.3%。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等措施有效促进了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水平提升。

四是开放许可制度受到专利权人重视。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许可率为12.1%,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近五年持续上升。针对专利开放许可的调查显示,48.3%的专利权人知晓开放许可制度,有49.6%的专利权人愿意采用开放许可方式,其中高校专利权人这一比例达到9成。开放许可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制度作用正逐步显现。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优化。

一是专利权人遭遇过专利侵权比例处于历史低位。2022年,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7%,连续两年低于8%,这一比例低于“十三五”期间10%以上的比例,更是显著低于“十二五”期间最高28.4%的比例。这显示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改善,专利侵权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是企业遭遇专利侵权后维权方式更趋多元。2022年,我国企业专利权人遭受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72.7%,已连续四年保持在七成以上。企业专利权人在遭遇侵权后采取两种以上措施维权的比例为50.2%,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专利维权能力整体进一步提升。

三是专利侵权高额度赔偿比例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22年,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法院判定赔偿、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超过500万元的比例为7.0%,连续两年位于7%以上。比较来看,“十三五”期间该比例最高为3.1%。调查还显示,有45.3%专利权人了解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知识产权“严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力度持续加大。近年来我国申请人不断拓展海外专利布局,且预期还将保持增长。2022年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预期继续加大海外专利申请力度的比例为8.3%,仅有2.1%预计会减少海外申请。调查也显示,被调查企业中,使用过境外专利的比例是向境外许可或转让过专利比例的2.1倍,我国企业专利引进多、输出少的局面仍然明显。

以上是今年专利调查报告发布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保护成效,继续做好年度专利调查工作,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谢谢!

曾燕妮:谢谢葛树司长。接下来请白剑锋主任介绍《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有关研究结果。

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发布《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

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白剑锋:谢谢主持人。受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自2012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开展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的评价工作,并公开发布评价结果。为体现新时代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年度工作成效,《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从全国、地区及国际三个维度开展综合评价,设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地区发展指数和国际比较指数三类指标,在量化评价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过去一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今年,报告首次在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朋友发布。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报告的主要结论。

一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达到116.3,首年即较上年基期值增长16.3,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保护体系、市场运行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人文社会环境、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六项一级指标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反映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实施第一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发展势头良好,2021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发展作用日益明显,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11.6%上升到2020年的11.97%,专利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版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从同期的7.37%上升到7.39%,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知识产权贸易出口占比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783亿元,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1%,较2018年提升6.6个百分点。

二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撑作用明显。从各省级区划情况来看,广东等十个省市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四川等六个省市,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好引领作用,有力促进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不仅知识产权发展指数较高,指数增幅也较快,表现出更好的创新活力、保护能力及发展环境。从重大战略区域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高于其他区域,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指数为90.41,较上年参考得分增长2.86,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增幅最大。长三角地区发展指数为87.23,是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优势地区。京津冀地区发展指数为84.31,知识产权运用效率方面成效突出。

三是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国际比较指数为79.56,较上年增长0.67,在49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8,与上年持平。前七位国家依次为美国(89.79)、日本(86.35)、瑞士(82.89)、荷兰(82.59)、韩国(82.55)、法国(80.01)和德国(79.94)。从各分项指数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指数为81.21,排名第5;知识产权发展基础指数为83.07,排名第8;市场价值指数为74.40,排名第10,各分项指数均进入世界前10,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以上就是报告的主要结论。谢谢。

曾燕妮:谢谢白剑锋主任。刚才发布的两份报告,发布会后也会在我局政府网站上全文公开,欢迎大家下载查询。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点击相应按钮提问,提问时请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刚刚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提到,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近五年一直稳步提升,请问我国专利产业化还呈现哪些特点,您能否结合数据进一步详细介绍一下?

葛树:谢谢你的提问。专利产业化率体现的是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正如刚才所介绍的,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创近五年新高,发展态势积极向好,这客观反映了我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不断提升,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专利产业化还有以下特征值得关注:

一是企业带动全国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3.1个百分点。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中近七成由企业拥有,随着企业专利产业化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地位也不断强化。

二是创新型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6.1%和65.3%,分别比我国企业平均水平高8个和17.2个百分点。我国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1.3%,示范带头作用显著。

三是产学研合作有力带动专利产业化水平提升。调查显示,近两年,以高校为第一专利权人的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7.8%,远高于高校一般专利的产业化平均水平。而高校参与的产学研专利中,“985”“211”工程高校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贡献了近八成。这表明,重点院校正积极发挥国家队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促进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的有效衔接。

四是内资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2022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最高,为66.8%,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为54.4%,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相对较低,分别为48.4%和41.6%。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踪调查专利产业化状况,及时反映我国专利转移转化成效,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水平提升,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针对专利开放许可的调查显示,48.3%的专利权人知晓开放许可制度,有49.6%的专利权人愿意采用开放许可方式。开放许可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制度作用正逐步显现。请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运用促进司副司长赵梅生答记者问

运用促进司副司长 赵梅生:谢谢你的提问。专利开放许可是专利法第四次修改中创设的一项新制度,是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为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平稳起步、高效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引导地方试点。印发《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召开工作部署会,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达到激发供需、探索经验和完善政策等多重效果。各地充分发挥积极性,出台激励政策,提供公益咨询,组织对接活动,加强许可后产业化指导,多措并举推进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合教育部、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将专利开放许可纳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重点任务,作为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之一,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专利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许可。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开放许可实施期间专利年费减缴政策,更好激励专利权人积极参与。

三是完善专项服务。编写发布《专利开放许可使用费估算指引(试行)》,提供简明易懂、操作性强的方法和示例,引导专利权人准确把握开放许可“一对多”的特性和小额、便捷的特点,结合具体场景和自身实际参考使用,科学、合理估算开放许可使用费。连续两年按照不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滚动发布近5年专利实施许可使用费统计数据,为专利权人估算许可使用费、形成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在各项措施推动下,截止11月底,全国已有18个省份印发了试点实施方案,500多家高校院所、600多家企业参与试点。各地共筛选了2.1万件有市场化前景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匹配推送至6.1万家中小微企业。目前,已达成的许可项目超过4000项。谢谢。

未来网记者提问

未来网记者:刚才白主任提到,我国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撑作用明显。能否进一步介绍一下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在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方面的研究发现?

白剑锋:谢谢你的提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知识产权协调发展。为科学评价我国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水平,《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对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除了刚才我介绍的内容外,我们还有两个方面的发现。

一是2022年全国各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经测算,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71,反映出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经济实力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天津、福建、重庆等10个地区的人均GDP和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均高于全国均值,上述区域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

二是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下细分的三个一级指标呈现出强的正相关性。经测算,2022年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指数、发展环境指数与市场运行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5,反映出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展环境建设对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相对领先的东部地区知识产权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中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也都高于其他区域。这些地区的知识产权发展优势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刚才发布的专利调查报告中提到,我国企业正积极加强海外专利布局,请问调查中是否还有其他数据能够反映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化状况,可否再详细介绍一下?

葛树:谢谢你的提问。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申请人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实质审查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达到4.6万件,同比增长14.1%,呈积极发展态势。在本年度调查中发现,知识产权在支撑我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国际化有力支撑共建“一带一路”。2022年调查显示,向境外转让或许可过专利的企业中,有37.9%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许可或转让过专利,该比例与向美国、欧洲等两大市场许可或转让专利的比例基本相当。知识产权贸易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中愈加重要。

二是国内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我国专利权人引进专利超9成来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反映遭遇技术引进难的企业中,从美国、欧洲引进专利技术难的比例最高,均超过3成。其中,有84.1%的企业选择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以应对技术引进难问题,这表明我国市场主体积极通过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增强发展自主性。

三是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保护仍显不足。2022年被调查的企业专利权人中,向境外提交过专利申请的比例仅为向境外出口过产品比例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有2/3的企业向境外出口产品,但并没有取得相关专利保护。这一方面表明,我国部分企业出口产品知识产权“含金量”仍然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易遭受知识产权风险。

当前,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标配”,我们将继续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助力市场主体“走出去”,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我们注意到《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近五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高,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请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赵梅生: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引领、服务支撑,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引导方面。联合国资委、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相继出台中央企业、高等学校、科研组织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夯实了转化基础。联合财政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联合教育部、工信部组织“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会同工信部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加快向企业转化。印发促进和规范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通知,提出系列举措,进一步明确强化知识产权运营的转化实施导向。

示范引领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力度,2022年确定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目前已达8240家。对标世界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在一些龙头企业率先试点实施《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国际标准,推动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创新全过程。

服务支撑方面。会同银保监会、发改委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遴选首批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联合银保监会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专利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范围,试点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优化企业质押登记服务。联合中国银行开展商标质押助力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今年1月至11月,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突破400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较高增长,惠及企业近2万家,其中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切实为企业知识产权转化实施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谢谢!

中国科学报记者提问

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知道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到2035年,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这一战略目标。请问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在衡量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世界水平”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

白剑锋: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建设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主要目标。在衡量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世界水平”方面,报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开展了两方面研究。一方面是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指标体系中设置“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维度,包含9个二级指标,评价我国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进展与成效;另一方面是构建适用于知识产权的国际比较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取反映世界主要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特点的代表性指标,以及49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开展国际综合竞争力的评价。通过研究,总体上讲,我国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国际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成效显著。刚才我也提到“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这个维度,2022年我国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指数为114.1,较上年基期值增长14.1。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积极成效。这包括正式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和版权方面的《马拉喀什条约》。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实现了244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人民币成为PCT国际专利申请相关国际费用定价和结算货币。中文成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工作语言。累计提出制定并发布ISO和IEC国际标准千余个等等。

二是我国知识产权未来发展重点是要提升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在49个评价样本国家中,我国知识产权国际比较指数为79.56,较上年增长0.67,排在第8位,位居中上水平。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在知识产权产出能力上优势明显,但市场价值指数排名相对较低,排在第10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可以预见,随着我们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在全球知识产权贸易中的地位也会持续提升,我们的国际比较排名也会稳步提高。谢谢。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提问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绿色低碳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趋势,我注意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于近日发布了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请问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创新的态势如何?能否结合数据做一个介绍?

葛树:谢谢你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基础。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监测,推动绿色专利技术产业化,我们编制了《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发明专利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创新保持活跃发展态势,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国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带动力量。2016-2021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累计47.1万件,其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16.0万件,占34.0%。近五年我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5%,中国已成为拉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中美成为全球绿色低碳专利布局最大目标市场。2016-2021年,中美日欧韩五局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依次排名前五位,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5.2%,其中中国为37.9万件,占41.2%,美国为10.4万件,占11.3%。从吸引国外绿色低碳专利申请来看,美国专利商标局最多,为6.7万件,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为5.8万件。

三是我国在氢能、储能等技术领域专利实现快速增长。2016-2021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氢能领域专利授权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0.5%,并在储能技术、节电技术、节油技术领域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长。其中,中国对全球氢能和节电技术专利授权量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3/4。

四是中国绿色低碳专利以京苏粤领跑,大型央企和科研院校优势明显。2016-2021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北京(1.9万件)、江苏(1.5万件)和广东(1.4万件),合计占中国总量的30.1%。授权量排名前20的权利人中,国内权利人占13个,包括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5家大型央企和8家科研院校。

五是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海外布局仍显薄弱,与美日欧存在一定差距。2016-2021年,中国专利权人在海外获得绿色低碳专利授权1.5万件,远低于欧洲的7.0万件,日本的4.8万件和美国的4.5万件,也低于韩国的1.7万件。从绿色低碳技术多方专利族数量来看,中国申请人为0.6万项,不到欧洲的1/5、日本的1/4和美国的1/3。

下一步,我们继续构建完善绿色低碳专利统计监测机制, 积极探索基于专利的绿色低碳创新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绿色低碳专利保护,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和产业化,助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谢谢。

曾燕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还有几天就要迎来2023年,在此,也提前向各位朋友道一声,新年好!新的一年,我们希望继续与大家携手同行,共同见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精彩华章。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标题:图文直播: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编辑:IPRdaily赵甄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已有0人点赞

网页尾图广告2.gif


1.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