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早晨,过唐家岭一路往北,车流穿行如梭,人流往来如织,航天城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曾经稻田成片,道路崎岖,风光旖旎。随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下称空天院)在邓庄南路9号落地,如今的北京海淀之北,已成为空天信息产业重要技术的输出地。
近日,2022年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名单公示,空天院控股企业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星图)凭借较强的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成功入选,成为了空天信息产业的热门话题。有研究机构分析认为,2019年国内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超4200亿元,预计2025年后可能达万亿产业规模。近年来,受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激励,一大批相关专利不断转化落地,空天信息产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专利作价入股,助力资源集聚
16项知识产权,评估价值9100万元!一见到记者,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卫星)相关负责人就迫不及待分享了专利转化的故事。两年前,空天院将15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形式注入中科卫星,转化成企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这16项知识产权覆盖了卫星载荷研发、卫星数据接收、SAR卫星成像处理和航空遥感产业链环节。”空天院科技促进发展处处长滕启治表示,将属于不同研究部门的高价值专利按照产业链环节筛选组合注入中科卫星,这是空天院近年来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最具特色的案例。
滕启治介绍,这种模式实质上是把空天院的六部、八室、八部、九部的核心技术打包实施产业化。“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强化组织机制创新,加强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将有助于关键技术成功攻关。”滕启治表示。
自2019年以来,空天院通过专利作价入股不断获丰收。
以42件专利和52项专有技术参股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以16件专利参股中科卫星70%股份;以3件专利和1项软著参股山东中科思尔科技有限公司50%股份……一件件高价值专利走出实验室、一个个项目在地方化茧成蝶,不断刷新空天院专利转化的纪录。
数据显示,空天院近年来通过专利作价入股的形式已成立多家企业,年创造经济产值数十亿元,成为空天信息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筑牢创新底气,培育高价值专利
出行使用卫星导航,出门前看天气预报……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空天信息技术走入百姓生活,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空天信息产业成为香饽饽。安徽、山东等地重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产业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
全国多地发力空天信息产业,底气在哪里?答案是创新和知识产权。以空天院为例,其积累了大量优质科技成果。与记者谈起院里的专利资产,滕启治如数家珍。截至目前,空天院共提交专利申请4564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028件,登记软件著作745件,注册商标55件。
而这些专利主要来自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级/院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等绘制空天院创新最美的底色。空天院凭借出色的创新实力,近5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
疏通产业痛点,推动持续发展
走进中科星图的数字地球体验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长长的证书展示墙。这家在空天信息产业崭露头角的科技企业是空天信息产业化早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个缩影。
16年前,承载着将空天信息应用于民生的航天星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科星图前身)成立。2018年该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中科星图,开始探索空天信息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IPO之路。
“当时,由于政策不明晰,研发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二选一’,要么与原单位脱钩进入新成立企业,要么继续在原单位做研发、不参与成果转化事宜。”滕启治表示,这是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的1.0阶段。
空天信息产业包含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三大领域,其产业链根据上下游的关系,分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四大领域,而中科星图就是关注卫星应用服务领域。
滕启治表示,院里每年都会形成诸多知识产权,在10多年前就围绕政策、制度以及研发人员的认识等原因进行探索并发表相关论文。
“当时,很多研发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么多年来,我们在空天信息技术领域许多方面连续攻克了‘娄山关’和‘腊子口’,难道要在成果转化面前止步不成?”滕启治表示。
“不是我们的专利质量不高,而是一般的企业很难驾驭这些专利。”滕启治表示,与其他产业不同,空天信息产业投入大见效慢,一家企业很难实现产业化,而一般的大型企业也不敢随便涉猎其中。滕启治表示,一项技术被作价入股成立公司到产品落地,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示范引领
经过10多年的摸索,空天院把专利转化写进血脉里。
为响应国家空天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空天院积极寻求院地合作和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并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2019年11月,空天院发布《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2020年6月,发布《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2021年9月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实施细则》……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明晰、简化奖励流程,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例如,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实施细则》,科研人员可以选择以哪种方式实施转化,而且转化回报大部分分给发明人。滕启治说,这是空天院科技成果转化的2.0阶段。
“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成功,而商业成功则可以反哺技术创新。”空天院一位研发人员深有体会地说,“这些办法鼓励以许可和转让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以科研部门为整体设立产业化公司,为提升团队收益和稳定骨干找到新的途径。”
现在,滕启治满脑子都在思考:探索打造“空天系”生态,围绕“产研一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头部企业,壮大中科星图“数字地球产业”,加快布局SAR载荷、速调管、微波微系统产品等产业化。
“中国不仅在空天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链条科技创新布局,而且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发展正由大变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表示。(本报记者 陈景秋 通讯员 马美娟)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加强专利转移转化,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由大变强——以专利为翼 逐“空天”之梦)
(编辑:曹雅晖 责任编辑:吕可珂 审校:崔静思)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