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科技创新呈现六大趋势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政策资讯 / 科技服务 / 正文

微信图片_20221019144549.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科技创新呈现六大趋势

转载 2022/06/02 10:34:4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2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CFIC导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与演变,科技创新呈现新的趋势,对此,我们应密切关注,积极做好相关应对。


2022年3月22日,参观者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机器人展上参观机器狗 新华社

 科技创新受政治裹挟的现象更加普遍,“政治正确”更大范围地波及科技发展

◆ 各国都寻求“科技突围”,把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上,国家间技术优势变迁和人类整体技术跃升速度将被加快

◆ 相关国家加大科技独立研发进度,从而促进高科技产品和系统服务加速诞生,这在未来若干年会成为一种新趋势

◆ 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向科技索要答案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类正在步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周期,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科研组织方式上举国体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

 应用科学研究尤其是技术科学的研究,将成为引领新的技术革命甚至科学革命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与演变,科技创新呈现新的趋势,对此,我们应密切关注,积极做好相关应对。

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六大趋势

趋势一:科技创新受政治裹挟现象更加普遍。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受政治因素牵制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美国反复修改能源政策及在《巴黎协定》上出尔反尔,导致科技发展方向摇摆不定,又如部分发达国家通过限制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人员交流、市场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来对本国领先技术进行保护,同时达到遏制他国科技发展的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民族利益优先、本国利益至上的情绪进一步在全球蔓延,对外关闭或有条件地开放国内市场的事件时有发生,科技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俄乌冲突爆发后,科技创新受政治裹挟的现象更加普遍,一方面,“科学无国界”的神话被打破,制裁引起的科研封闭趋势持续酝酿和传播,未来,科学研究受政治胁迫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世界现象;另一方面,“政治正确”更大范围地波及科技发展,高科技企业、技术垄断型企业已成为战时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战略性作用,未来只要有需要,这些企业都会成为美西方用作战争的工具。
趋势二:大国竞争加速技术变迁和跃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供应链被打乱,国际科技与产业合作水平明显降低。在疫情冲击下,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全球步入“存量博弈”,大国竞争更加激烈。各国都寻求“科技突围”,把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上,频繁制定科技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试图寻求下一个增长点。
今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引发世界各国寻求自身的新定位。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相关国家在技术投入、军事研发、政府采购、高端制造、科学家培养等方面,会进一步扩张规模,国家间技术优势变迁和人类整体技术跃升速度将被加快。  
趋势三:场景驱动加速科技应用和迭代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要求更高,以科技体验再建美好生活成为人们的基本诉求,让各种“场景”有了更大市场空间。比如今年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冬残奥会,有2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应用,涉及绿色能源、5G共享、智能餐厅、自助售卖、科学防疫、智慧观赛等几乎所有与赛事有关的场景。围绕这些场景应用,全国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形成协同研发和创新,大大提高了技术的集聚和应用扩散。
除冬奥会外,近年兴起的“元宇宙”概念也属于典型的场景驱动,在虚实融合和时空重构的场景构建中,区块链加密、数字孪生、空间计算、全息投影等技术得到加速应用和迭代升级。
近期俄乌冲突加速“星链”、AI识别、无人机技术等应用,本质上也是一种场景驱动。出于战争的需要,技术能够更快地投放战时场景;从长期来看,科技上的专业分工和协同合作系统受到威胁,会促使相关国家加大科技独立研发进度,从而促进高科技产品和系统服务加速诞生,这在未来若干年会成为一种新趋势。
趋势四: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持续扩张,不断重塑经济社会新格局,同时引起管理组织、商业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各国在数字化技术领域加大投入,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
疫情发生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在疫情压力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均加快数字化改造,具有网络化、平台化、分布式等特点的创新组织模式不断涌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做出持续改变。
同时,在全球气候异常化、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各国更加认识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纷纷加快制定和落实绿色减排方案,绿色化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硬性需求。在能源安全的约束下,科技创新在支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经济社会转型向科技索要答案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趋势五: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进一步变革。
人类正在步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周期,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变得越来越重要,研发活动向网络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开源开放、知识共享成为新趋势,应用导向、场景驱动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新方向;技术集成成为创新常用形式,越来越多科技问题通过集成现有技术而得以解决,创新活动地域、组织与技术边界不断延伸、融合,多主体协同创新趋势更加明显;科技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创新活动不断向下游延伸,“生产”成为继“研究”“发展”后的第三创新环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商业化应用”距离日益缩短,“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科学突破”的反向互动更加明显;研发范式不再单纯遵循线性模式,而更多走向多向发力,科技创新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科技向善成为研发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导向。
在科研组织方式上,举国体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国家主导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趋势更为明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企业因素更加重要,科技领军企业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更为凸显,平战结合式科技研发甚至成为提升科技引领能力的重要推手。
趋势六:技术科学成为引领新科技革命急先锋。
科学革命催生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工业革命),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向第六次技术革命转变的时期,整体上仍处在第二次科学革命周期内。科学研究进入报酬递减期,纯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的边际科学收益降低,大的科学发现日益稀少,更多科学家将科学研究重心向下游应用端移动,应用科学研究十分活跃,竞争异常激烈,就连诺贝尔科学奖也越来越像应用科学奖或技术科学奖,这在全球是普遍现象。
在此形势下,应用科学研究尤其是技术科学的研究,将成为引领新的技术革命甚至科学革命的重要力量。由于理论科学研究中可摘的“果子”越来越少,纯科学研究日益呈现“拥挤的高端”,为了产生“增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技术科学领域进行竞争,试图通过技术引发的科学原理研究来获取新发现,同时开辟新市场,通过技术来寻求科学突破,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长期趋势,未来三十年可能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同时,国防科技及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会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最终可能成为引发科技革命的急先锋。

英国伦敦的一家微软专卖店(2021年11月13日摄) 蒂姆·爱尔兰摄


主动应对全球科技变局


一是强化科技赋能发展和保障安全的能力。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不动摇,增强战略自信,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身经济和壮大科技实力上,加大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科技助力经济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未来产业,以“科技—经济”正反馈互动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

时,坚持“发展是最大的安全”理念,在科技赋能发展基础上保持底线思维,重视科技在保障军事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各种安全中的作用,加快相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展长周期研发,为应对未来做足准备。

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结构,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阶段演变调整优化科技结构。

在投入结构上,稳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并将基础研究分为“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两类分别考虑,前者关注于理论科学(纯粹科学),后者则关注于技术科学;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加大技术消化吸收投入占比,提高技术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

在主体结构上,更加重视企业作用,切实将更多战略性资源向科技领军企业倾斜,优化营商环境和产权制度,保护企业创新所得。

在路径结构上,多路并举,坚持补足短板和加强长板相结合、应用牵引和基础供给相结合、军用研发和民用科技相结合等,形成多路径协同的体系化能力。

最后,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从“管理”更多地转向“服务”,改变项目考核方式、科研评价方式等,补足管理短板,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加大技术科学研究和未来场景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中国市场规模大、应用能力强的优势,加大新技术开发应用,以技术科学为突破口,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理论科学研究布局,培育科技新生力量。

重视国家战略需求对技术科学的引导,把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作为发展技术科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承担技术科学研究任务,完善与现代工程及技术科学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布局和教育体系,加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场景驱动创新战略,以智能城市、宜居乡村、智慧生活建设为抓手,挖掘面向未来的新需求、新应用,创造新场景,加强适应多场景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落地应用和孕育新产业。

四是大胆鼓励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包容错误。

在科研组织方式创新中激发科研范式创新,以科研范式变革引领科研组织方式变革。鼓励科研院所机构改革,探索建立适应自身科研模式的科研组织方式,切实落实“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实行宽松、开放、包容的科研制度,营造大胆试错、包容犯错的科研氛围。

国家层面要加快破“五唯”,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滚动式开展科研人员减负减压专项行动,释放更多、更大科研自主权限;高度重视战略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大师的作用,下大力气培养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坚持以解决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寻求在科学研究范式、组织方式上有所突破。


作者: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秦铮、丁明磊

本文来源:瞭望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主办,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媒体,创立于1991年,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现已形成涵盖报纸、网站、客户端、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财经传媒矩阵。

追求政治品德、新闻品格、专业品位、服务品质、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体财经资讯服务商,做您的决策参谋、投资顾问、理财助手。

因为敬业,所以专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已有0人点赞

网页尾图广告2.gif


1.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