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这是一个有着院士“基因”传承的水稻科研集体,一代接力一代为“端牢中国饭碗”而奋斗不息;这是一个在中国水稻制种领域举足轻重的科技特派员团队,长期全程“保姆式”科技服务让福建稳坐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的“头把交椅”。
水稻是福建省主要粮食作物。以谢华安院士为代表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科研工作者们,牢记历史使命,在水稻良种创新征程中不断勇攀高峰,科研成果灿若繁星,选育出宜优嘉7、福香占、野香优676、永香优517等20多个新品种分别在全国和福建省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获金、银、铜奖。2018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组建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依托在水稻产业链中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推动福建省水稻相关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下基层,促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菜水旱轮作是蔬菜种植防范病虫害的主要生产模式,但由于大棚设施种植水稻成本高,不仅无利可图,而且反而要亏本,因此很多蔬菜种植大户宁愿泡水或不耕,陈文杰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文杰是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大棚蔬菜种植大户,种植周期集中在冬春两季,土地闲置时间长达半年。2020年引进“紫两优737”进行试轮种,没想到“一炮成功”,当年大获丰收,亩产量达到1000斤左右。因紫米具有粒大饱满、乌黑光亮、回味香甜等特点,且富含硒、锌、钙元素,售价在5-6元/斤的紫米俏销市场,为陈文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陈文杰的成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轮种“紫两优737”,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的同时,还增加经济收入。如今,陈文杰采用稻菜轮作模式,年收入达上百万元。
“紫两优737”是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根据市场需求选育的特种稻米品种之一。目前,在福建地区已累计推广“紫两优737”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成为地方提高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效益的重要特种水稻品种。
“紫两优737”稻米品种
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在宁化、上杭、沙县等地建立30多个优质稻百亩示范片,通过研究在不同生态区相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形成实用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还联合种业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米业公司,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创建的“优质稻品种研发+种业+米业+超市(电商)”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应用于服务区域,该模式成功创建了优质米品牌“泰丰优656”,这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米业公司直接以品种名称用作大米商品名在终端市场销售的优质稻品种。
据统计,近五年全省累计推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特稻新品种种植面积超100万亩,新增产值1亿元。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特稻新品种获推广
三明市建宁县是“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全县制种面积和产量各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10%以上,也就是说,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里就有一粒来自建宁。
建宁种子“火遍”全国,离不开水稻种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发展的背后凝聚着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的智慧和汗水。
过去制种靠天“吃饭”。建宁等福建主要制种县地处山区,气候多变,一到晾晒时节,不仅晒场“捉襟见肘”,而且时刻要防备随时突变的天气。
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密集的烤烟房进行“微”改造,加装烘干床,做到烤烟、制种两不误,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而且彻底解决了曾经困扰当地晒种依赖自然天气的制种问题。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近五年烘干种子量占全国制种总产量的19.3%,也就是全国每6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采用该技术烘干,累计增收节支1.94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杂交水稻制种环节中母本插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的社会现实下,机械化大势所趋。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在国内率先探索出制种母本机插技术,并与农机制造企业协作研发出适应福建丘陵地貌特征的杂交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仅在建宁县累计推广制种母本机插技术16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
亲本特征特性观察是水稻制种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外地制种企业往往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进行试制,导致花期不预,制种风险较大。从今年开始,亲本特征特性观察工作可以委托建宁县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服务。建宁县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于2021年合作共建的水稻种子产业技术研究共享平台,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是其中重要的技术力量,目前已有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种集团、金色农华等大型种子企业委托研究院开展相关制种服务。
杂交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插秧现场
近年来,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在福建主要杂交水稻制种区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全面提升制种效率,促进制种产业提档升级。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一轮32个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认定名单,福建就有建宁、泰宁、宁化、尤溪四县上榜。
2021年全省杂交水稻制种收获面积达35.8万亩,生产种子7600万公斤,平均亩产212公斤,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满足了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5%以上用种需求,福建已稳居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位置。
夜幕降临,稻香弥漫的山坡上灿若星河,上千盏智能防虫灯点亮的联合梯田,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位于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连云村的“联合梯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到此观光摄影的游客络绎不绝。然而,随着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耕作难度大、成本高的梯田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弃耕荒废,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的滥施严重影响梯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如何“抢救”和振兴梯田经济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难题。
2019年,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与尤溪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开始对联合梯田可持续发展进行集成技术研究服务。
稻飞虱号称稻米的“癌症”,过去主要靠农药防治。不打药而靠“一盏灯”和培养天敌来防治稻飞虱,这对种粮的农民而言,想都不敢想。
以往常用的诱虫灯,往往不分害虫和天敌,通通诱杀。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历经反复实践后,自主研制出具有精准针对性的稻飞虱行为干扰器,利用特定波长和经编程的光照强度高低频率变换,影响夜间水稻害虫视觉感受器,进而打乱其昼夜节律,干扰其取食、求偶、交配及产卵等行为,最终导致稻飞虱生长、发育历期改变,受精卵数量和后代孵化数量降低,将稻飞虱种群数量控制在防治水平以下,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当然,单单物理性防治还不够,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还创新应用稻飞虱卵寄生蜂人工释放技术。通过对稻虱缨小蜂、稻虱赤眼蜂两种稻飞虱卵寄生蜂自主培育和批量释放技术,让稻飞虱卵寄生蜂在稻飞虱卵内产卵寄生,导致稻飞虱卵无法孵化,减少后代数量,从而有效控制稻飞虱病害。
目前,连云村的千亩示范梯田覆盖安装1150台稻飞虱行为干扰器、60盏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对二化螟、大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点害虫成虫进行有效诱杀,大大降低了农药投用量。梯田套种田埂豆、格桑花,一到丰收时节,金灿灿的梯田仿佛镶边描色,更添多姿多彩。2020年,联合梯田的丰收景象在央视新闻播出,震撼眼球。
上千盏智能防虫灯点亮联合梯田
2020年梯田稻米的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15-0.2元,村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升。联合梯田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实施成效吸引了华安县、光泽县、浦城县、顺昌县等众多粮食主产区前来学习引用。
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自2018年组建以来,与福建省内50多家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团队成员每年下乡累计达600天以上,通过现场和视频远程技术指导,累计培训人员达2000人次以上,帮扶100多户种粮大户。
优、特水稻推广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在开展科技服务中,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粮食主产区、粮食制种特色产业发展和市场消费品质需求,抓良种良法融合,抓产业技术瓶颈,抓龙头示范带动,重点开展优特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及稻米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服务,持续提升产业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不具水稻生产优势的福建,推动水稻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END-
来源丨中国福建三农网
作者丨郑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