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美涉疆话语权争夺,为何是“真”与“假”的较量?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政策资讯 / 新闻资讯 / 正文

微信图片_20221019144549.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中美涉疆话语权争夺,为何是“真”与“假”的较量?

转载 2022/05/19 09:46: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新闻网 1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涉疆话语权争夺的本质,即被掩盖的真相与被舆论裹挟的谎言同时存在。这里存在一种显见的矛盾。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周力 简慧敏
全文字数:2277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近年来,美西方持续操弄涉疆议题,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到棉花、光伏等产业,从“涉疆法案”到“维吾尔法庭”,从政治、宗教到商业、体育、文化等领域,接连编排炒作“种族灭绝”“强迫劳动”“侵犯人权”等议题,持续对中国新疆进行不实指控。其技术手段及底层逻辑是什么?为何说中美涉疆话语权争夺的实质是“真”与“假”的较量?

美国引导受众情绪以掩盖新疆真相

事实表明,中国治疆方略给新疆带来了社会稳定祥和、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向好的图景,新疆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学界,以及一些国际有识之士早已看清楚美西方“以疆制华”的阴谋企图,国际上关于新疆问题的客观理性声音越来越多,但中国仍未能完全扭转国际涉疆舆论的走向。

这恰恰反映了涉疆舆论的本质,即被掩盖的真相与被舆论裹挟的谎言同时存在。这里存在一种显见的矛盾:一方面,中国不断展示事实真相;另一方面,美西方国家并不在意真相究竟是什么,他们更在意受众的注意力和情绪,以及对中国已有认知偏见的再包装和再强化。

这种真相的“反向失效”值得警惕。即事实真相不因为被揭示而产生正向效果;当真相以预想外的方式被承认时,便会形成反向失效。美西方国家在选择新疆设置议程时,就已经确定了争夺注意力和引导情绪的要素,其凭借传播能力、表述技术抓住符合自身利益需要的事实情节,要么断章取义地碎片化呈现,要么按照自己的标准加以定性,把想让舆论受众看到的所谓“真相”散布出来。一旦受众被吸引,他们便会把新的要素、情节挂靠上来,不断推高舆论。化解这一问题,须深刻把握美国涉疆议程的手法及其底层逻辑。

新疆乌鲁木齐市民携户外装备在景区度假。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借技术手段“把故事套在故事里”

美国涉疆议程是一种历史的、系统的和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利益团体的共谋,是通过“想象性误读”“不可靠叙述”等技术手段,“把故事套在故事里”的实践。

美国涉疆议程由战略协调机制所设计造就,各个议题并不孤立,背后元素也并不单一,各方主体几乎完全动员。涉疆议程的生成过程其实很清晰,由所谓学者、研究机构等异见者炮制报告,经传统媒体报道,由社交媒体进行煽动和情感动员,政府予以关注表态,后立法机构推进法案对中国进行制裁,数个步骤或独立或交叉,循环往复。

这其中可以看到,美国总在发问而不必回答,一旦公众注意力和情绪开始被调动,他们便推出新议题,制造新焦点。基础元素广泛涉及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参与主体从政府到政治团体、智库、社会组织、私营企业和世界行业协会,从政府高官到学者和意见领袖,再到传统和新兴媒体。

浙江省长兴县职教中心新疆中职班学生学习现代化湖羊饲养课程。完成学业后他们可在新疆或当地进行“两地”择岗就业。中新社发 吴拯 摄

美国涉疆议程尝试将议题与西方的集体记忆和对中国的偏见勾连起来。比如,“种族灭绝”一词的创设本是用来描述对欧洲犹太人的毁灭性杀戮;又如“危害人类罪”是德国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头目提起指控时的罪名等。当代人权本就是建立在对人类过往暴行的反思基础上。此类议题实际上都是美西方国家在历史上经历过惨痛教训、刻骨铭心的记忆,把这些痛苦投射在中国新疆,加上美西方社会里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很容易激发情感。

美国涉疆议题背后所涉及的具体人权都是美西方国家传统人权观捍卫的基本自由与权利。如“强迫劳动”“强制绝育”“任意拘留和虐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宗教迫害”“政治压迫”等不仅涉及公民个人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还涉及到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种族灭绝”“大规模侵犯人权”“反人类罪”这些则不仅同一个族群的生存与毁灭的权利问题相关,更是一个涉及国际人道法的问题。

由此,美国的涉疆议程完全是立足本国或西方标准,当其运用话语霸权时,当西方国家对中国存有偏见而又看不到中国真实的发展现状时,受众便会限制在美国单一意识、形态的聚焦下。西方舆论只能听帝国中枢的主导和号令。

2021年秋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尉犁县古勒巴格乡的田间举行“棉花丰收”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尉犁县采棉机司机塞米·玉素甫(左一)展示了他驾驶的采棉机。中新社发 苟继鹏 摄

利益相互嵌套达到“以疆制华”目标

在美国设置涉疆议程的技术过程背后,隐藏着其底层逻辑——利益和价值观的相互嵌套。美国必须要借助价值观的标准来证明其经济领域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在新疆问题上,美国要想从中获取政治利益和资本利益,也必须如此。因此,以看似合乎逻辑的话语将新疆刻画成西方中心主义下的道德污点和地缘政治下的商业风险,其目的在于将利益裹挟在价值观之下,令国际社会其他主体生成认知偏见,以价值的认同与利益的胁迫这种双重捆绑的方式,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丧失行为合法性,进而孤立中国,达到“以疆制华”政策目标。

美国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利益联结,结合强大的政治联盟采取的经济制裁、出口管制等手段,制造商业风险,从而在经济领域排斥中国。一些企业出于自身逐利的特性,担忧因道德瑕疵而引发营利减损而放弃使用新疆产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抵制“新疆棉事件”,还有今年3月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李宁公司剔除基金投资;在光伏产业领域,新疆相关产品同样面临类似的境遇。

在利益与价值观的裹挟下,权力与资本双重叠加,中国的形象与标签以一种被歪曲检视的方式生成,并不断固化。

中国服装企业在发布会上展示新疆棉T恤。中新社发 章轲 摄

中国需保持清醒进行长期谋划

中国的治疆方略令新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此为事实,因此中国拥有充分的自信。美国只把所谓“真相”作为工具或手段,在其先发优势和话语霸权下,中国作出的回应却可能成为美国传播链上的一环。

尽管真相与公道总是胜过谎言与虚伪,但同样一件事实,由于接收者目的不同,可能面临不同的描述;在不同价值观的人看来,或将得出不同结论。中国必须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长期斗争的准备、谋划。

中国应对涉疆议题时需考虑,如何跳出美国在此问题上设置的体系化套路。这需要中国在加强文化与道路自信的同时,把历史文化自信转变成文化影响力和支配力,思考如何精细化把握国际传播中受众的心理,创新表达手段和方式,提高国际传播的技术与水平。

作者简介:


周力,男,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人权法学》期刊、《中国人权评论》集刊副主编,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期刊社青年学术编辑、《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的“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权与非传统安全、国际人权法学、人权社会学等。


简慧敏,女,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权与非传统安全,国际人权法学等。


原标题:《中美涉疆话语权争夺,为何是“真”与“假”的较量?| 东西问》
文字编辑:韩禹
图片编辑:苏丹
排版:朴丽娜
责编:赵一凡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中国第一石拱桥”何以千年不倒?


美国中文学校转型之路在何方?


广济桥,何以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坐标?


已有0人点赞

网页尾图广告2.gif


1.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投稿

我要投稿